大陆舰机靠近台湾,赖清德人气下降,美军在24小时内发出两次警告
大陆的军舰和飞机再次靠近台湾岛,与此同时,台湾地区的领导人赖清德的支持率下降,在短短一天内,美军也发出了两次警告。那么,解放军的动作究竟传递了什么信号呢?美军的警告又是什么意思呢?
根据台防务部门的消息,从4月13日到14日,解放军的6架军机和7艘军舰在台海附近频繁出没,涵盖了主要战斗机和无人机。面对这种局面,尽管台当局口口声声说要“严密监控”,但大家普遍觉得他们的应对措施显得有些急促,甚至有点无力。
实际上,解放军在台湾周边的军事活动并不是偶然发生的,而是针对“台独”分子和外部干预势力的一种有计划的反应。从3月开始,东部战区就开始进行了海空联合演练,内容包括舰机多方位接近和模拟火力打击,主要是为了锻炼夺取空中和海上控制权以及封锁重要通道的能力。
比如说,4月初的演练中,火箭军进行了多次模拟打击,空军也分批出动了战斗机和轰炸机,同时配合预警机和电子干扰机,形成了对台湾地区的立体压制。这种行动不仅展现了解放军快速响应和联合作战的实力,还明确传递了“以武遏独”的强烈信号。
有分析指出,大陆的军事布局有两个方面的目的:一方面,针对台当局最近宣扬的“两岸互不隶属”和“反陆17项策略”等挑衅,解放军利用合围战术和电子战的优势,削弱台方的“防御能力”;另一方面,针对美军在亚太的动态,解放军依靠火箭军的反舰弹道导弹和航母编队,构建区域拒止体系。拿山东舰航母编队以前的活动来说,大家都解读为是为了牵制美军航母威慑的有针对性的部署。
明显看到,目前大陆对台的政策已经由“寄希望于岛内民意”转向了“以我为主打独促统”。这种变化在官方频繁提到“中国台湾省”中表现得很明显。同时,军事策略也从过去的防御性巡航变为主动出击,正如东部战区的发言人所指出的,演习的目的就是要“挫败任何形式的分裂企图”,并且对外部势力划出一条“不可逾越的红线”。
同时,台地区领导人赖清德的支持率掉到了任期内的第二低点,反对他施政的人竟然达到了45.7%。这波变化,既是内部治理能力不足的表现,也跟外部环境的剧烈变动有关系。简而言之,短期来说,影响因素有“大罢免后的连锁反应”和特朗普政府对台湾商品的关税调整;而从长远看,民众对当局在两岸关系和经济发展上的双重不满也开始显露出端倪。
毫无疑问,台当局如今面临的困境正是源于其政策上的矛盾。一方面,台当局乃是想通过加大“抗陆”力度来转移内部矛盾,像是炒作所谓的“大陆威胁”,还加强与美国的军事联系,但这种做法反而让经济上越来越孤立,民生问题也随之加重。另一方面,美国对台的“援助”开始显得越来越功利——特朗普政府虽然在贸易上对大陆施加压力,但在军事介入方面却显得不那么坚定,甚至因内部派系的争斗造成政策上的混乱,这种不确定性使得台当局陷入“依赖美国却无法获得实质保障”的尴尬境地。
再说到俄乌冲突期间,美国对乌克兰的“有限支持”,还有特朗普那种“交易式外交”的风格,使得岛内的民众开始意识到,依赖美国寻求独立的想法其实挺虚幻的。就像一些观点提到的,若美国为了经济利益在台海问题上做出让步,台当局就可能面临“今日乌克兰,明日台湾”的严峻现实。
在这种情况下,美军印太司令帕帕罗在24小时之内发出了两道警告,表示西太地区的“战争风险急剧上升”,还暗示美军可能会遭遇“惨胜”的局面。有专家分析认为,这番话乍一看是在炒作“西太战争风险”,实际上暴露了美国内部的两大考虑:
首先,得为军费上涨找个理由。美国的军费已经持续增长好几年,2025年的预算更是超过了9000亿美元,军方得靠炒作什么“中国威胁”来维持这拨款的惯性。再者,就是想平衡一下特朗普政府的战略重心。现在美军的主力在中东忙活,亚太这边的“航母真空”问题不容忽视,帕帕罗说这些话就是想提醒白宫,别忘了亚太的重要性。
事实是,美军的威慑力确实在逐渐减弱。今年3月,解放军进行围岛演习的时候,美军的“卡尔文森”号航母虽然驶到了琉球附近,却还是保持了几百海里的距离,没有选择直接参与。4月初,美军飞机靠近台岛,结果被解放军逼退,这时他们嘴里说的“自由航行”理由显得格外无力。种种迹象显示,解放军已经在台海实现了常态化的掌控,美军的“航行自由”行动更像是个摆设。历史已经证明,任何挑战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行为注定会失败,唯一的出路就是顺应两岸同胞的共同愿望,回归“一个中国”的正确道路。

